为深入贯彻《关于举办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文件精神,锚定“深化创新实践能力、促进跨学科成果落地”的核心目标。2025年11月14日晚,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于江宁校区厚学楼1208室成功举办了河海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院内答辩活动。
本次答辩特邀商学院袁猛老师、外国语学院刘畅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肖雅月老师和闻亦汀老师、法学院韩轶老师和陈秀萍老师、里尔学院周青老师共七位老师担任评委,为参赛队伍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评审视角。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十一支参赛队伍依次完成了项目展示。各团队借助PPT进行限时陈述,并现场回答了评委提问。

项目一:《智慧通鉴——AI助力法律证据管理》
该项目紧跟新时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潮流,探究AI快速识别并分析法律证据、助力律师等用户处理案件相关材料的创新路径,为解决法律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提供青年思考。

项目二:《十里蓝山:支教社群与专题资源数字化平台》
该项目以13年的支教经验为基础,通过构建集线上社群互动、公众参与传播与资源数字化沉淀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致力于解决支教人员参与少、资源复用难等问题,推动支教长效化。

项目三:《绿桥计划:面向基础建设领域微小企业的科特迪瓦文化与政策咨询服务平台》
该项目锁定科特迪瓦基建高增长机遇与国内微小基建企业出海需求,依托专业团队与内容库支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沟通辅导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信息获取难、跨文化沟通不畅等痛点,助力微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项目四:《“晶法护航”——法律援助赋能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该项目聚焦农村电商法律与数据服务缺口,以“法律+数据”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提供普法、合同定制等服务,采用“公益+付费”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项目五:《“借力——借鉴”田园综合体赋能乡村振兴》
该项目旨在破解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五大困境,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并充分借鉴江苏省30个村庄在产业融合与发展中的先进经验,为乡村提供涵盖产业设计、空间规划等内容的综合服务。

项目六:《江润剧游——长江水利史情景化研学设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浸润实践》
该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导向,聚焦长江水利史的保护与传承,依托微信小程序平台,通过分学段定制的情景化剧情与任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研学服务体系,旨在提升水文化传播效能,推动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项目七:《运河循迹:基于实景解密的运河文化深度体验与轻量化国际传播样板》
该项目以运河水利文化为核心,通过“微信小程序+AR实景解谜”打造沉浸式体验,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项目面向多类受众,采用B+G+C端多元盈利模式,兼具文化传承与教育赋能价值。

项目八:《网格共治云:基层矛盾主动发现与多元协同化解平台》
该项目聚焦基层矛盾的主动发现与协同化解,通过微信小程序提供双轨上报、AI分拨等功能,服务居民、网格员、政府等多类用户,以政府SaaS采购为核心收入,分三阶段向全国推广,旨在破解治理效率低等痛点,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项目九:《“乡助数桥”—数字时代南京周边农村社会分化的轻量化实证调研与跨专业赋能实践》
该项目聚焦黄金村面临的“数字鸿沟”与产销脱节等问题,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品牌打造、物流赋能等服务,助力黄金村实现盈利模式升级,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项目十:《锦绣新篇——壮锦非遗定制化IP打造与乡村增收赋能计划》
该项目瞄准壮锦传承人短缺、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依托政策支持与国潮热度,开发分群体常规产品与定制服务,搭配非遗体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盈利,助力壮锦传承与乡村增收,打造非遗新生态。

项目十一:《水韵金陵:智慧研学引领者》
该项目立足南京水文化资源,以“文化+科技+教育”为核心,打造含AR体验、定制课程等在内的研学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覆盖多元群体,致力于从政策驱动到品质驱动,分阶段构建研学教育生态,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文化产品。

本次河海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院联合答辩活动圆满落幕。十一支参赛团队聚焦社会需求,将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活动不仅为人文社科学生提供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也充分体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育人实效,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的创新人才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