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开拓视野、发散思维,2025年6月11日,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煦老师为马院学子作了一场主题为“未来有多远?——用科幻丈量未来”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号楼B106教室举行,我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
此次讲座以康德、黑格尔等人所提到的“关注天空”的话题作为引入,介绍了科幻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以及科幻的功能等方面。首先,赵煦教授提到科幻小说的起源与发展。赵煦教授指出,现关于科幻小说的起源最为广泛的说法是1818年玛丽·雪莱《科学怪人》的问世,在此之后的30多年,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出现,真正将科幻小说推向了一个顶峰。其次,赵煦教授介绍了科幻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初,科幻文学出现在中国,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翻译了法国科幻小说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幻脱胎于科普,具有近未来、近空间、纯技术、窄视角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科幻在中国经历了活跃期,科普所占比重较大;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文学型科幻大量涌现,赛博朋克科幻出现,科学乐观主义黯然失色。
接着,赵煦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科幻的功能。教授以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法则”、《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以及《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的响指”为例,指出科幻不仅可以预测未来,还能够揭露问题、警示未来。最后,赵煦教授强调,科幻通过冲突、危机的展现,不是为了渲染恐怖和散布悲观情绪,而是为了引发人们思考和重视,从而解决问题。
科学想象,幻动人心。讲座结束后,赵煦教授鼓励同学们勤于思考、敢于想象,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对待科幻。本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科幻的概念、发展及功能等方面的认识,相信同学们将更加正视科学、理解科幻,深化对当今时代科幻的领悟力、拓展个人思维,并在自身专业领域积极化用,提升专业素养,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