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校庆报告会暨厚学讲坛 | 东南亚历史与社会系列讲座

发布者:马院发布时间:2025-06-29浏览次数:10

为深化同学们对东南亚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的系统性认知,提升在区域研究领域的学术理论素养,623日至26日,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教授、系主任韩孝荣老师应邀赴我院开展为期四天的系列讲座,讲座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静教授主持,在厚学楼1208进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我院部分老师、同学参加。本次系列讲座将重点讨论近现代东南亚历史的四个方面,为同学们搭建起跨学科、多层次的学术研究框架,助力其在东南亚研究领域拓宽学术视野、夯实理论基础。

一、东南亚的民族主义运动

623日下午,韩孝荣教授在第一讲中结合自身的求学与科研经历,讲述了自己与东南亚的渊源,解释了此次系列讲座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首先,韩孝荣教授围绕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族群“四件套”及其关系展开论述,强调民族主义是以创立、重建、保全、扩张民族国家为中心目标的各种情感、思想、政策和运动,并与师生们一起讨论了民族与族群之间的差别。其次,韩孝荣教授讲述了殖民时代之前的东南亚,在列举殖民主义者的恶行、概述殖民扩张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殖民时代的分期:3G时代(1500-1800)、3M时代(1800-1945)、民族解放时代(1945-至今),并指出殖民主义的两面性。最后,韩孝荣教授指出了殖民时代东南亚民族主义运动的目标,即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二、冷战与东南亚

624日下午,韩孝荣教授在第二讲中重点分析了东南亚各国在冷战期间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首先,韩孝荣教授分析了冷战开始的根源及其对世界秩序产生的影响,根据当时的形式对冷战进行了分期,并且分析了冷战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影响。接着,韩孝荣教授介绍了冷战前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传播,并进一步分析了东南亚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以及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发展,并对其成败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韩孝荣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冷战在东南亚的三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两个重要的会议,展现了当时的世界局势由大国操纵转向亚非崛起;第二个片段是东盟的创立与发展,昭示着东南亚由分裂走向团结;第三个片段是冷战初期中国与越南的跨国革命区,详细分析了跨国革命区的合作方式,并将前期与后期进行了比较。


三、东南亚的华侨华人

625日下午,韩孝荣教授在第三讲中描述了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群体的共性和特性,并重点讨论了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首先,韩孝荣教授系统梳理了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了华侨华人在殖民时期作为中间人与各方的复杂关系以及清朝对华侨的政策转变。其次,韩孝荣教授重点阐述了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包括为孙中山革命提供资金支持、直接参与镇南关起义等多次武装行动,以及抗战时期通过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等组织提供物资、人员支持的具体事迹。再次,韩孝荣教授探讨了二战后华侨华人的处境变化,多重原因促使华侨华人思维从落叶归根向落叶生根转变。最后,韩孝荣教授聚焦越南北方华侨华人这一独特群体在越南不同时期政策影响下面临的艰难选择,具体介绍多数归侨通过华侨农场安置实现转型成功融入城市化的进程。

四、近代世界秩序的变迁与东南亚

626日下午,韩孝荣教授在第四讲中从民族关系、中国与越南关系、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农民关系这三重关系展开讲解。首先,韩孝荣教授梳理了中越关系的具体脉络,从越南处理与中国关系的三种选择中展示了中越关系的多年变迁。接着,韩孝荣教授又着重分析了古代中越关系的特殊性,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文化相近、时亲时疏的关系,表明了中越关系文化相通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向同学们展现了中越关系在殖民时代、冷战和后冷战时代的变迁。最后,韩孝荣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位美国学者在2007年对中国、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关系的六种预测,在这六种预测的基础之上,韩孝荣教授引导同学们展开了思考,让同学们对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