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首都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淑芹教授莅临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新一期“拾柴·大家坛”嘉宾与学院青年教师畅谈《思政课教师成长中的“教”与“研”》。王淑芹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活动由戴锐院长主持,黄世虎书记、李栗燕副院长及十余名青年思政课教师代表参与座谈。
2024年5月18日,首都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淑芹教授莅临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新一期“拾柴·大家坛”嘉宾与学院青年教师畅谈《思政课教师成长中的“教”与“研”》。王淑芹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活动由戴锐院长主持,黄世虎书记、李栗燕副院长及十余名青年思政课教师代表参与座谈。
一方面,大学的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播思想,而课程的思想性源于科研。要想把“道理、学理、哲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在科研成长方面,王教授强调一定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把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和所在学院的学科建设相结合,为自己科研做积累的同时,也为学院和学校的学科发展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练就教学基本功,在教学上要做好“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社会”。“备学生”要了解学生思想上的真困惑,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备教材”要在吃透统一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备课。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钻研《伦理学原理》《法学概论》等相关书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对着《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照本宣科。“备社会”要紧跟社会热点、焦点,关注学生思想、生活上的新变化。在课堂上围绕热点、焦点等进行讨论时,不能只有开放式的讨论而没有“收口”,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做好思政课堂的建构和引导工作。
在接下来的互动讨论环节,王教授针对青年教师的困惑和提问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回答和指导,现场氛围热烈。
此次活动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策划“拾柴”系列活动的最新一期,为学院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和思政“大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平台。与会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今后如何更好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大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