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第五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颁奖典礼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第四届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顺利举行,我院博士生张建晓受邀参加会议。
在上午的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颁奖典礼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4位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分别围绕各自的博士论文作了主题报告。陈颀博士向大会作了题为《“公益经营者”的形塑与角色扮演》的报告,介绍了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提出了新的基层政府角色——“公益经营者”的概念,认为基层政府要将资源投入到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大型经营活动之中,并围绕“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政府的经营‘公益’现象”进行了反思。罗朝明博士就《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迈向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作了报告,认为幸福与快乐是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和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基础,提出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绽出进程的关系,揭示了现代性绽出的基本节律是“出离自身-回到自身”,说明了现代性绽出进程是伦理型快乐体制、技术型快乐体制、审美型快乐体制的更迭,他希望用自己建构起来的现代性绽出理论去揭示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赵翠翠博士就《私人信仰的公共化困境——基于浙江某镇海滨社区信仰关系的研究》作了报告,提出了民间信仰与基层权力之间的关系,借鉴吉登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建构了“关系即结构”的视角即关系是处于私人之中并通过规则和资源进行建构,最后得出“中国社会中的私人化并非是权利,而是深受资源与权力结构制约的私人化”这一结论。朱斌博士围绕《“革命”的延续?——当代中国大学中的不平等研究》这一主题对大学扩招与社会流动进行了阐发。
在下午的“多元世界与文化自觉”分论坛上,我院博士生张建晓就“跨文化交流中的多元文化主体”这一话题作了主题发言。他一反文化走向“万花筒”这一向度,提出未来全球文化的发展是否存在走向再整合的向度。基于此,他认为,在多元分化的文化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有必要建构多元文化主体这一理想的共性文化框架,涵容差异,弥合冲突。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体呈现出边界性、过渡性、危机性、超越性的特征,并在以文化从冲突走向共生、文化交流从分散走向系统、文化适应从零步骤走向循序渐进中,展现了多元文化主体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前景。
此次会议不设专门的奖项,其最大特色在于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吸纳了社会学之外的学科的研究生参与进来。在跨学科的交流碰撞之中,研究生们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学的发展状态,并以之作为参照,为检视自身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助益的启示。(供稿 张建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