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明应邀到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从革命到建设——关于20世纪中国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主线问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院刘爱莲教授主持。学院师生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王先明教授首先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从历史客观进程中发掘晚近中国主体演进的脉络,他提出:最早思考“从革命到建设”之间相互关系的,是孙中山。判断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建设是否完成,即“建设告竣时,革命收功日”。其次,王先明教授分析了中共领导层从革命到建设历史转折的过程。“八大”标志着全面建设时代的开始与革命时代胜利结束的历史转向。从1957年开始,毛泽东重新思考革命与建设的关系,并逐步提出和强化“不断革命”的思想。进入六十年代后,整个局势的演进更执着地趋向于“革命”,以建设为主题的思想逐步趋于弱化。六十年代建设话语虽消退,但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革命转向建设的历史进程,尽管可以曲折和反复,但最终要呈现它必然性的力量。最后,王先明教授阐述了新时期以建设为中心的确立。进入二十世纪,革命是主题。三十年代,建设的命题,逐步呈现。从此以后,整个历史进程,或者理论探索,都是围绕革命与建设展开,从更持久的意义上,影响了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向。革命与建设不是对立的历史,不是冲突的思想体系,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与时代命题。离开了革命,谈不了建设;离开了建设,也理解不了革命。
刘爱莲教授总结发言时指出,王教授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回溯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主线,这对我们今天如何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五位一体”战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很大启示。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革命、建设与现代化问题,历史主体选择与西方话语等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了交流。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王先明教授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体现出深刻的学理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李尹蒂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