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淑芹应邀赴我院开展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在江宁校区厚学楼1201举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会议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锐院长主持,我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
在报告中,王淑芹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展开。
首先,王淑芹教授以现代化与现代化要素为切入点,强调需以整体视野审视相关问题。从矛盾凸显期延伸至中西方现代化要素联结方式的差异,她指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要素呈“串联式”发展,工业化后社会矛盾具有阶段性、单一性特征;中国则走“并联式”现代化道路,各类生产要素同步推进,导致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尖锐。

其次,王淑芹教授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观三个方面。内容覆盖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设计与实施、分享前沿教育理念与实用教学方法,又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元活动形式,让教师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学习,在实践探索中提升能力。
再次,王淑芹教授特别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并指出四大核心问题。一是近代社会“人性位格”从理性高位向感性低位变化,导致物质享乐主义盛行,加剧了社会主流价值的消解;二是科技进步催生的工业化、科技化、信贷化聚合效应,形成了消费主义思潮;三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利倾向与货币泛化,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四是后现代性解构了社会价值的统一性与客观性,进一步加剧了价值分歧和精神空虚。
最后,王淑芹教授还着重强调加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在两者协同并进的实践中,才能真正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基与物质保障。

讲座内容深刻、逻辑清晰,不仅为马院师生透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专业参考,还启发大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深入探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路径,应对其面临的挑战,进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和社会进步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