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上午9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社会之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暨基层社会治理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由河海大学社区研究中心、“基层社会治理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建设研究”课题组主办,昂扬学社承办。本次研讨会邀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叶方兴作主题发言,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益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其昂教授、黄晓晔教授、郑黎明副教授、沈东老师、王莹老师、朱小娟老师,南京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红梅老师,以及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硕士生、博士生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社会之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下文简称《社会之镜》)一书,结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重大课题“基层社会治理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建设研究”,延承今年12月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社会系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与变迁”主题研讨会展开讨论。主要议题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思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基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与外部的互动互构研究等。
研讨会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场和叶方兴老师主题发言,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张洁主持;第二阶段为专题评论人发言,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生陈启超主持;第三阶段为自由研讨和孙其昂教授总结环节,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张建晓主持。
在主题发言环节,叶方兴老师首先通过回顾自身读博阶段、博士后阶段以及进入华师大工作这三个阶段的学术历程,介绍了他近九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这一学术主题的研究过程。其次,叶老师围绕“群:一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儒学进路”这一主题,讲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最后也表达了该议题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专题评论人点评环节,钱志远博士生、陈清博士生、王莹老师三位评论人围绕《社会之镜》一书和相关会议议题做了专题发言。钱志远博士生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的“边际人”身份,阐发了题为《迈向‘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点评。他首先表达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五大疑问,随后阐述了他参与12月初华师大研讨会的几点感受,进而提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大发展方向,即将实证研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陈清博士生根据12月初的参会经历以及反复阅读《社会之镜》一书的感受,表达了她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几点困惑。王莹老师将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分化研究》与叶老师的博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放置在现代性语境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介绍了两篇学位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思路,同时对《社会之镜》一书提出了几点质疑。
在自由研讨阶段,黄晓晔教授、郑黎明副教授、钱志远博士生就实证研究展开激烈讨论,明确了实证研究的概念,并论证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实证研究的必要性。沈东老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划分了三阶段,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应从微观角度上升到中观角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是多学科共同运用的方法等观点。朱小娟老师则从自身的学历背景出发,对河海思政人的研究路向表达了自身的困惑和意见。张建晓博士生就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内核问题向叶老师发问。陈念博士生、刘娟博士生则就《社会之镜》一书中的引用问题,对叶老师对概念的论证过程表达了自身的质疑。刘红梅老师和郭峰博士生就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向叶老师提供了建议。最后,叶老师对以上问题作了集中回应,他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告诫要警惕粗糙的实证研究,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解——“立于观念、重于政治、化于实践”。叶老师还呼吁在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人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群,并通过一场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改善社会群。
在总结环节,孙其昂教授首先回顾了叶老师读博期间、博士毕业后五年的学术历程以及12月1日华师大会议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两次活动前后承续关系,高度评价了两次研讨会成效。孙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客观存在,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差异。最后,孙教授对主题发言人、专题评论人、与会人员以及活动主要负责人表达感谢,并对在场师生提出期许,希望大家能了解社会、了解实际、了解自身,成为既快乐幸福又积极上进的生机勃勃的个体。(吴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