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张先广副教授应邀赴我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 2018-12-12   浏览次数: 683

2018121018点,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张先广副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1208会议室举行,由吴静教授主持。参加报告会的还有我院部分硕士生及博士生。

  

张先广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伯格森、阿克斯库尔、德勒兹与生态学情怀”。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报告:第一从伯格森的“生命冲动”的理论看他的生态学情怀。张老师首先指出生命冲动具有三个内在的驱动力:欲望、直觉和生成。接着,张老师就这三个内在驱动力对个体生命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进而指出这三个部分不可或缺,具有不同的作用,共同组成了个体的生命。其次他在论述生命的自我生成中提出了生命的“共生关系”,并指出伯格森的这种不存在等级关系的“共生关系”理论对于当代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共享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从阿克斯库尔的“对位关系”理论中看他的生态学情怀。张老师以黄蜂和兰花为例,指出二者之间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但实际却存在一种相互包含,相互完成的对位关系,从而指出大自然的一切都来自于也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第三从德勒兹的“块茎”理论看他的生态学情怀。张老师首先指出“块茎”是一种反谱系的关系,在其中没有等级性的关系存在,而是一种共在与存在的关系。其次,他引用《千高原》中的话语指出:生成没有一个异于生成本身的主体,即真正存在的不是主体的生成,而是生成本身,进而概括出世界都在不断地生成之中。最后,张老师对自己的报告内容做了总结。他认为间性关系也存在于人类和技术之间,生物圈和技术圈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文主义有其局限性,后人文主义在伦理学意义上有其积极意义,我们需要一种将自然生态、技术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融为一体的大生态情怀。

张先广副教授生动精彩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针对报告议题,同学们与张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就“在我们所生存生活的社会中能否会形成一种在大自然中的共生关系”等问题向张老师进行了提问。

  

最后,吴静教授结合自己的体会,为整场报告做了简练的总结。首先她表达了对张先广老师的感谢,接着她指出:生态学或生态学伦理,面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或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要保持审慎的乐观。最后她鼓励同学们走出日常的话语舒适区,了解当代最新的话题与研究方法,将自己的研究与现实进行有效结合。(供稿人:王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