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校庆报告会暨厚学讲坛 论哲学思维的现实性——以黑格尔“两个凡是”的正确理解为核心

发布者:马院发布时间:2025-10-30浏览次数:10

1026日下午3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邓安庆教授应邀赴我院展开主题为“论哲学思维的现实性——以黑格尔‘两个凡是’的正确理解为核心”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1208举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会议由余达淮教授主持,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宁教授以及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会。

在报告中,邓安庆教授围绕哲学思维的现实性,从哲学是否有现实性、如何理解哲学的现实性以及哲学如何把握现实三个方面展开深入阐述。

首先,针对“哲学空想、无现实意义”的固有印象,邓安庆教授以复旦校歌、校风过去与现在的差异为引,指出时代精神的转向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提出“哲学人文精神如何不被科技裹挟”的问题。他强调黑格尔哲学是讨论问题的关键,指明科学研究已成事物,而哲学则研究未完成却有完成可能的事物,因此哲学需要在实践中依据内在逻辑将可能性变为现实。

其次,邓安庆教授阐释明确其并非“现成”的“现象”、事物之实存或偶然出现的现象,而是“事物中的有理性东西”。他以骨髓捐献者韩雪的故事为例,说明哲学的现实性包含着事物内在必然性。辩证思维能超越知性思维追求存在的更高形式,进而化解知性思维的二元对立,而现实性需要在生成过程中把握。

最后,探讨“哲学如何把握现实”时,邓安庆教授以斯宾诺莎的观点为引,强调知性思维难以获得现实性,而是将事物放在永恒形式下把握身体本质,即要站在更高的存在平台把握哲学的现实性,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辩证法如何不变成变戏法”,并提及自己对黑格尔“两个凡是”的新译本为理解提供新视角。互动提问环节,邓安庆教授解答两问题并指明,一是当代伦理学需要在更高的存在平台上调和德性论、义务论与功利论三者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出黑格尔笔下国家是对市民社会秩序的规范。

讲座厚重扎实、逻辑缜密,不仅为我院师生透彻理解哲学思维的现实性提供了专业参考,还启发大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深入探寻把握哲学现实性的路径,应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挑战,进而为推进哲学思维研究和社会进步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