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校庆报告会暨厚学讲坛 |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题与理论形态

发布者:马院发布时间:2025-11-02浏览次数:10


10月30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海波教授应邀赴我院开展主题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题与理论形态”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在江宁校区厚学楼1201举办,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会议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宁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

本次报告中,胡海波教授立足丰富的历史时代背景、依托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聚焦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与时代价值,以廓清理论认识迷雾、破除理论认知误区为出发点,从三个关键维度展开了层层深入的剖析。

首先,胡海波教授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界定上突破了学界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统固有认知,明确提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定义,并着重强调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基础地位。

其次,胡海波教授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题与理论形态的解读上作出了两点关键论述:一是阐明经典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题是“人”,特别是“现实的人”,强调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历史以及人的发展,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思想主题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斗争、国家革命奉为核心的理论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区别;二是明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不是传统教材所提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唯物史观,其实质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他从唯物史观视角阐述了现实的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和厘清了唯物史观与苏联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同。

最后,胡海波教授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经典文献为核心依据,系统梳理了唯物史观的发展脉络,将其演进历程明确划分为了三个阶段:1843年至1847年的理论形态、1848年至1867年的现实形态以及1872年至1883年的文明形态,清晰勾勒出了唯物史观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讲座尾声,李宁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既要避免“光看不做”的空泛化倾向,也要回归理论源头,通过深度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握其思想内核与精神实质。本次讲座内容详实严谨,兼具理论厚度与现实关照,不仅为马院师生深刻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权威参考,更启发了大家深入思考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价值,同时也为大家结合自身专业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具体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指引。